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4:24 点击次数:119
这是我原创的第937篇文章
真正发财的方法从来都不复杂,甚至简单得像笑话。难的是你信不信,干不干。
你看底层人往往不信简单的逻辑,总喜欢那种复杂到听不懂的东西,听着有“技术含量”,听完一头雾水,但感觉值钱。而真正值钱的点子往往一句话说完。
图片
信息差就是这样形成的。听得懂的,看不上,听不懂的,信不过,结果人到中年两手空空。
01
底层发财靠执行力
发财的本质,其实就是两个字:干活。不是死干,而是持续干、重复干、老老实实地干。
尤其对底层来说,最忌讳的,就是“懂太多”。
认知这东西,是把双刃剑。你基础盘还没打好、项目都没跑起来的时候,天天研究认知升级,学什么商业模型、资本杠杆、闭环思维,你只会越来越畏手畏脚。
你会高估风险,低估回报。
你刷完那些“从负债百万到年赚千万”的故事后,会觉得普通人做什么都太慢,自己不能接受那种“一年挣三万”的项目。你看不上小钱,你觉得时间不值钱。你总想着“一起步就要爆”,想着“做两个月就月入十万”,但你忘了,别人那种爆发式成果,是踩在几年沉淀之上的。
你没沉淀,直接想着收割,只会让你越做越心浮气躁。
现在很多项目,不是做不起来,而是你根本没给它机会成长。你干了三天,没起色,就不干了;你试了一个月,粉丝没过一千,就放弃了。
但凡你能坚持做个两三年,哪怕只是专注做一件事,老老实实去改进、优化、思考、再执行,最后一定会出现成果。只不过这个时间成本,大部分人根本不愿意花。
图片
大多数失败不是项目的问题,而是执行力不行。
就拿写文章这事来说,你随便用AI糊一篇,只需要三五分钟,看起来排版挺漂亮,观点也有,但你真去读一读,内容松散、没力气、没有打动人的细节,也没有令人想转发的洞察。
而你真花一个小时,去琢磨一件事怎么说更清楚,一个故事怎么讲得更扎心,一个比喻怎么写得更准确,你会发现你的文章越来越有味道,越来越有人读。
这之间的差距,不在于你懂了什么写作方法,而在于你有没有真的去做、有没有愿意花那个时间反复做。
这才是执行力的核心。
真正厉害的执行力,从来不是蛮干,而是你能在一个点上持续打磨,并在过程中修正方法、总结经验、不断复盘。
就像做账号也是一样,别人每天更新一条视频、改文案、换封面、分析数据、优化标签,反反复复几十次,终于出了个爆款,你一上来发了三条没人看,就开始怀疑人生,然后转头又刷短视频去研究“流量密码”。
其实你缺的从来不是流量密码,是你压根没真正执行过。
底层要发财,首先就要避开线下的那些“死循环”。开小吃摊、摆摊、送外卖、做搬运这些事,虽然看起来踏实,但它的问题在于——一对一,靠体力,没杠杆。
你的时间和收入是绑定的,哪怕再拼,也就是多挣几百块,赚到天花板后,只能靠开分店、带徒弟,根本没有质的飞跃。
而真正适合普通人做、能挣到第一桶金的,往往是在互联网上。一对多、地域无关、可复制、有复利。
你一个人写文章、拍短剧、卖知识、做服务、卖货,哪怕每天只服务一百个客户,一个客户哪怕只赚你3块钱,那也是300块。一天300,一个月就9000,很多人一份体力活还没你这轻松。
只要你选的方向具备“杠杆性”和“复利性”,剩下的就只看你能不能持续产出,执行到位。
有些人写100篇文章,一篇没火;但第101篇爆了,反过头一带,前100篇也跟着一起起来。视频剪辑账号、知识付费账号、代运营、短剧招商、剧本创作、虚拟人物搭建……这些东西门槛不高,核心是你能不能坚持住,做得久,做到细。
而你真正去干一个项目,才会知道一个事能不能跑起来,得看你愿意不愿意花两年时间在上面。
如果你心里想着“这事一个月见不着钱就不干了”,你会永远在起点附近打转。
所以,底层的人真正应该思考的,不是“做什么项目能赚大钱”,而是“我有没有耐心把一个方向死磕两年”。
你执行力如果跟不上,再好的项目也养不活你;你执行力一旦到位,哪怕项目平庸,也能养家糊口,撑到你去找更好的赛道。
越是底层,越不要想着“换项目”,而是要思考“这个项目,我能不能一直干?能不能持续优化?能不能复盘出一套打法?”
如果能,那你就已经赢了一半。
图片
执行力,从来不是做一件事,而是“做下去”。
最后回到最开始那句话:那些真正干出成绩的,不是有多聪明,而是傻。他们最大的优点,是懒得想太多,眼里只看“能不能先赚100块”,而不是“这个方向是不是长久赛道,复利曲线有没有持续性”。
你要做的,就是别太聪明,别总想着弯道超车,先干起来。
干着干着,你就看清了方向;做着做着,你就有了积累;日子一长,你自己也变成了高手。
这才是普通人发财的正道。
02
中层发财靠认知
中层靠认知,但这认知不是听课听来的,是从执行里长出来的。
你要真做过事,哪怕是最不起眼的,比如剪视频、写公众号、跑流量、卖产品,只要你认真执行过一段时间,你就会对这个项目的底层逻辑有感知:什么内容容易爆、用户喜欢什么、钱从哪来、利润藏在哪、环节卡在哪。
认知是从这些“感知”慢慢积累出来的。你遇到过真实问题、解决过棘手细节、扛过冷启动的那种“没人看、没人买”,你自然就能看出别人在做事的时候,哪里是真功夫,哪里是忽悠。
很多人以为中层的爆发靠的是“踩中了风口”,但风口不是人人都能抓住的。真正抓住风口的人,往往底子已经打好了。他不是第一次出手,他只是站在自己过往的执行经验之上,再往上叠了一层理解,然后刚好赶上了时机。
图片
所以你看,那些中层赚到钱的人,很多都是在底层的时候就做过一些小项目,靠执行力先摸出一点节奏,再在关键节点靠认知切进一个放大器,从此开始跳层。他们的认知有基础,是踩在实际经验上的,不是空中楼阁。
而最容易出问题的,是那些从来没认真执行过什么,只靠看别人分享、自己琢磨一套认知模型出来的人。一上来就想布局、想闭环、想占坑位,结果操作一塌糊涂,项目三天崩盘。你让他从0开始做一个产品、做一场投流、写一个方案,他根本写不出来,因为手底下没实战,脑子再懂也落不了地。
认知不是取代执行,而是放大执行。它是你走过的路、踩过的坑、验证过的结果沉淀下来形成的敏感度,一旦时机来了,你比别人快半拍、准一点,成的几率就大得多。
真正的认知,不是“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好”,而是“这个路径我走过,这个方式我试过,现在换个更大的场子来打。”
这是中层和底层的最大区别。
03
高层玩规则
再往上走,是绝大多数人连听都听不懂的阶段。
你还在想“今天发几条内容、明天投多少钱广告”,人家已经在研究“控股比例怎么分、协议怎么写、哪块资源在政策前能先布局”。你还在辛辛苦苦“搞事情”,他们只做一件事:搞结构。
你看不懂的地方,才是钱真正流动的地方。
你去看股票市场就明白了。散户进场靠什么?靠情绪,靠运气,靠那些公众号的“下一个翻倍潜力股”。涨了两天就上头,跌了两天就割肉,始终像个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小白。
可机构怎么操作?他们从来不靠情绪赚钱,他们要的不是“赚对的钱”,而是“稳收的钱”。什么叫稳收?就是提前知道这个板块要被吹风了,提前埋伏;要么直接参与“吹风”的人设,自己就是背后的规则制定者。你还在等消息,他们已经安排了新闻稿、分析报告、跟投协议,等的只是你来抬轿。
图片
你以为别人赚得是市场的钱,其实赚得是你的钱。
这就是真实世界的“规则层”,而且不仅仅是股票,哪怕你觉得自己身边的一些小生意,很多时候也是规则在决定成败。
你做短剧,拍得好不好当然重要,但决定你能不能成的,不是剧本质量,而是你有没有办法把剧送到流量池里去,是不是有渠道、有招商、有分发、有资源挂钩。这些东西就不叫“内容运营”了,它叫“资源调配”。
还有做供应链,别人一年利润几百万,真正利润不在卖货,而在账期、返点、上下游绑定。把物流、仓储、报关、税务全部捆成一个包来做,客户根本没得选,那利润就不是几块钱一单的问题,而是你定价他就得认。
再往上说点。比如影视行业,拍剧的不赚钱,平台赚钱;写剧本的不赚钱,持版权赚钱;投资的不赚钱,占份额赚钱。你真以为《狂飙》《甄嬛传》是导演赚钱?不是,是拥有分发权、版权运营权、改编权、境外授权权的公司赚钱。这就是规则给的“分配权”。
所以你看到的很多“爆火”,其实都是“设计好的结果”,不是偶然。
而普通人,尤其是刚脱离底层的人,总是容易被“内容”吸引,被“执行动作”吸引,但看不到背后的博弈。
有人做公众号,一年赚几十万;有人做公众号公司,年入千万;但最赚钱的,是搞流量联盟、卖号、控榜、组MCN的。他们不写内容,只负责“连接”,只要平台机制不变,他们就永远是稳赚不赔的生意。
规则怎么玩?有两个关键词:提前量和分配权。
提前量就是你能不能比别人早一步知道风口、知道趋势、知道新政、知道资源从哪里迁移。不是你多会预测,而是你混的圈子本来就早知道。
分配权更直接。你能不能参与利益分配的设计?你有没有话语权?有没有“说了算”的地位?有没有资源在你手里过一遍?如果答案都是没有,那你不在规则里,你就是规则的一环,被它调配。
这就像一场游戏,玩家可以很努力,但设计游戏的人永远稳赢。
所以高层从来不问“怎么做这件事”,而是问“谁来做,怎么玩,结果出来我怎么分”。
而要到达这个阶段,靠的不是光有执行力,也不是靠认知上的一点灵光闪现,而是你已经沉淀了很久,有了一定的资产、资源、人脉,然后在某个时间点突然看明白了游戏的结构。
很多人以为高层是“创业成功后的阶段”,其实不完全是,高层可以是你拥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,但你有账务设计能力、股权结构意识、资源绑定能力、规则理解能力,那你就不再靠卷来赚钱,而是靠局。
普通人做事,聪明人做局。
可做局的人,不需要勤奋。他只需要把资源拉拢好,把方向看准,把节奏踩稳,然后坐着收割。
听起来很不公平,但你看得懂这个逻辑,你就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;你看不懂,那你永远在循环低阶努力,越努力越迷茫。
高层靠规则,不是空话,是现实。你想参与,就得熬到有资格。
📚 推荐一本好书:《穷查理宝典》
如果你对“发财”这件事有点执念,又不想落入鸡汤式的陷阱,那我推荐你读一读《穷查理宝典》。
这本书记录的是查理·芒格的投资智慧,但其实比起“怎么赚钱”,它更重要的是教你“怎么思考”。
芒格主张构建“多元思维模型”,认为一个人要看清复杂世界,就不能用单一思维去应对。他在投资上靠的不是灵感,而是一整套跨学科的认知系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